在市委宣传部工作的时候,大约是1987年的初秋,一天晚上下班后在机关看了一会儿书,回家的路上,看见李玉山、刘新华俩人扛着三角架,背着摄影包,从驻我市的23军直属工兵团出来,还带着一个班的战士。
“晚上干嘛去?”我问。
“搞艺术创作!拍带有亮光弹道的照片。明天下午你就等着看银光四溅、光线像飞蝗一样的彩色照片。你跟着看看不?”
“我等着看作品吧!”
刘新华是64军的复员兵,对中国第一机械化师有绝对的自豪感。最初分配在民政局工作,因此与敦化几个方面驻军的关系很铁。后因为开展“五讲四美三热爱”和“军民共建”活动,就把这个能说会道、虽然脸不怎么平整但绝对高大英武的人调到宣传部。这回拍照,部队很支持,出了一个班,配有班用56式轻机枪一挺,半自动步枪10支,分别配发20和10发曳光弹。
第二天下午,我去的时候,俩人已经把十几张照片取回来在那里不停的问“怎么回事?弹道咋没出来?是不是曳光弹没发光啊?”我一看那照片,人身、枪身都很清晰,但枪口吐出的火苗还没有男孩子的鸡鸡长,完全失败,就已经知道失败的原因了。我说“别在那里肚子疼怨灶王爷了。过来,我给你们上上摄影理论课!”
“靠!自己不会照相,还要给我们俩上课,真可笑!”
“你们咋就知道我不会照相?1972年我在北京紫竹院,用五块钱的华山牌135照相机,在太阳已经落山的情况下,给江西的石立新照出了和早晨一样光线柔和、影像清晰的照片。他高兴地洗了好几片放大,寄给他老婆孩子。”
“会照相咋不动手?”
“我他娘的是领导!我照相还要你们两头烂蒜干啥?照相其实就是光圈、速度、距离三者关系灵活运用。这是基本常识。
“这些我们都明白,你就快说咋能拍出弹道亮光吧!”
“我告诉你们:第一步,准备三角架和闪光灯与快门线。第二步选好角度,把人和弹着点都拿进镜头,弹着点不必一百米,四五十米为好,最好有一个战士的近景,看见他射击时的眼神。你们全照人家的腚,美吗?第三步约定好时间,光圈定在6或者8, 打开B门,安好快门线。第四步要求机关枪打点射,尽量与半自动一致,半自动最好2、3钟开一枪。第五步开枪的同时按下快门线、别松手,此时闪光灯把人和枪曝光完成,其余的时间是子弹曝光,整个时间约在35秒到40秒之间。第六步射击完毕,松开快门线,关闭快门。这样要是不出带亮光的弹道,你们就把我的脑袋当球踢。这在技术上叫做延时曝光。妈了个巴子的连这都不懂,还怨子弹不发光。”
第二天下午,照片冲出来一看,俩人的嘴裂开了。效果非常理想。他们说你真行。我说我在北京和胡家海、张希杰仨人就玩儿过。在一座立交桥下,用手端着照相,闪光灯亮过后,我让他们跑出画面数30个数,可是他俩怕光大了,数得快,10来个数就是说到了。结果效果没有这回好。以后拍节日活动和汽车的尾灯光影曝光时间至少应该在30秒。李玉山用这个办法在春节、正月十五拍出了不少画面靓丽的照片。2007。3.
评论